- 首页
- >
- iPSC 库
- >
- iPSCellⓇ疾病模型 iPSC
- >
- 肝豆状核变性模型
肝豆状核变性模型(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, Wilson's disease)
货号 | 基因信息 | 组织来源 | 重编程工具 | 供体人种 | 供体年龄 | 供体性别 | 规格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iPSD0016 | 纯合型 ATP7B R778L | 皮肤成纤维细胞 | 逆转录病毒 | Asian | 32 | 男 | ~1E6 |
iPSD0017 | 纯合型 ATP7B R952K | 皮肤成纤维细胞 | 逆转录病毒 | Asian | 48 | 男 | ~1E6 |
iPSD0018 | 复合杂合型ATP7B T935M and R952K | 皮肤成纤维细胞 | 逆转录病毒 | Asian | 23 | 男 | ~1E6 |
肝豆状核变性(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, HLD; OMIM 277900)又称 威尔逊病(Wilson′s disease),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,其致病基因 ATP7B 编码一种铜转运 P 型 ATP 酶,该基因的致病变异导致 ATP 酶的功能缺陷或丧失,造成胆道排铜障碍,大量铜蓄积于肝、脑、肾、骨 关节、角膜等组织和脏器,患者出现肝脏损害、神经精神表现、肾脏损害、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(Kayser‐Fleischer ring,K-F 环)等表现。本病在世界范围的患病率为 1/2 600~1/30000,携带者频率约为 1/90。目前已有数百个 ATP7B 基因突变的报道。这些都列在威尔逊病突变数据库(http://www.wilson disease.med.ualberta.ca/ database.asp)中。在这些突变中,R778L 在亚洲患者中最常见,并且与肝脏表现相关。H1069Q 突变在欧洲患者中普遍存在,并且与晚期和神经表现相关。携带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的 iPSC 分化为肝脏细胞后,可重现疾病表型(图4A),并可用于测试治疗 WD 的新型疗法(图1B)。1

图1. 携带纯合型 ATP7B R778L 突变的 iPSC 分化而来的肝细胞(iHep)疾病表型。
A,不同 iHeps 在低铜水平(baseline)和铜过载状态下 ATP7B 和 P230 的共定位情况。纯合型 ATP7B R778L iHep 在低铜水平无法和 P230 共定位。
B,通过 Luciferase 报告基因系统检测 iHep 内的铜水平。在铜过载条件下,纯合型 ATP7B R778L iHep 无法保持铜平衡。单个等位基因的修复即可拯救疾病表型1。
参考文献
- Wei Rui, Yang Jiayin et al. HEP Reports, Volume 4, Issue 1, 100389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hepr.2021.100389